男女共情区别或缘于社会分工差异

智能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3-03-14 16:56   阅读量:13927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关注社会交往中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在心理学中,这种感知、理解、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被称作共情。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女性具有敏感、细腻、善解人意等特质,共情能力强于男性。然而,这种看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人们的一种刻板印象?

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大脑皮层》上的一篇论文表明,女性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确实比男性更强。男女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差异,在大脑机制上也有所反映。

女性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强于男性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吴晓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关于男女共情能力差异的学术探讨由来已久。早在1983年,就有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发表论文。然而,30年来的众多研究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少相互矛盾的结论。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就是,共情本身是个内涵复杂、维度多样的概念。想要探讨男女共情能力的差异,就必须细化到“哪个方面的共情”。

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组和孔亚卓研究组招募了206名女性和302名男性开展了一项研究。受试者填答了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并接受了脑部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研究人员分析了男女在问卷数据和磁共振成像数据上的差异,并将两部分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了统计学中的结构方程模型。

行为结果表明,女性在个人痛苦维度上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性,但在其他共情维度上,男女并没有显著差异。脑影像结果表明,这一结果可能和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别有关。人脑左侧前脑岛的灰质体积越大,左侧前脑岛与左侧颞顶联合区以及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随之越强,人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就越低。

“在统计学当中,我们把变量间的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称为负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大脑的这种负相关效应比女性更强,因此男性共情个人痛苦的能力整体弱于女性。”吴晓解释说。

探索共情差异有助开发心理干预手段

“举例来说,当一个人发现遭遇痛苦的是‘对手’或者‘坏人’时,如果这个人是女性,她可能还是会出现共情反应,但是大多数男性并不会这样。”吴晓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值得注意,也有待更多研究的验证、探讨。

吴晓坦言,为实证结果寻找社会学的解释并不容易。在此次研究中,团队采纳了来自生物进化领域的理论,但并不排除其他理论可能同样有效。目前,吴晓及其同事也在思考进一步延伸理论的可能。

“了解男女在个人痛苦维度上的共情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之后,我们对共情的本质和表现认识得更清楚了。在未来的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当中,这些认知有助于人们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手段,依据性别和个人差异‘对症下药’,为人们解除困厄,创造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吴晓展望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友情合作